-
赫然
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。
~显现
~而怒:形容大怒,火冒三丈的样子。
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,赫然加怒。”
《后汉书·张皓传》:“若闻义不服,天子赫然震怒。”
-
2019年01月06日
嚅嗫
读音rú niè,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。
宋 沈辽 《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》:“世人所钦慕,有口空嚅嗫。”
钦慕
敬慕。多用于晚辈对长辈、下位者对上位者、平凡人对不凡人,且多含敬意。
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钦慕圣义。”
-
气若游丝
〖出处〗元 徐再思《蟾宫曲·春情》(《折桂令·春情》)
平生不会相思,才会相思,便害相思。身似浮云,心如飞絮,气若游丝。空一缕馀香在此,盼千金游子何之。
-
诉诸恐惧
FUD:惧、惑、疑
诉诸恐惧(拉丁语:argumentum ad metum)是一种逻辑谬误,同时也是一种宣传与广告的技巧,意图让人产生恐惧或偏见,进而采取某些抵抗恐惧的措施、或接受某些信念。
恐惧是一种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之一,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直觉反应,当人类感到恐惧的时候,经常会做出一些可怕或不寻常的事情。正由于这种天性,恐惧是最常被宣传者使用的技巧之一,而且十分有效。
-
颐指气使
yí zhǐ qì shǐ
颐:腮帮子。指:指示。气:神气。使:指使。颐指:动下巴示意,指挥别人。气使:用神情气色指使人。
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示意。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。
-
袍泽、袍泽之谊、袍泽故旧
源于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
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
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与子同仇!
岂曰无衣?与子同泽。
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。与子偕作!
岂曰无衣?与子同裳。
王于兴师,修我甲兵。与子偕行!
这首诗讲士兵出征的故事,歌颂战士们互相友爱,同心同德的品质。“袍”和“泽”(通襗zé,衣裤相连的服装 )都是古代的衣物名称。后来,袍泽就成了“将士”、“战友”的代名称。
-
夏虫不可语冰
《庄子集释》卷六下《外篇·秋水》
北海若曰: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今尔出于崖涘,观于大海,乃知尔丑,尔将可与语大理矣。天下之水,莫大于海,万川归之,不知何时止而不盈;尾闾泄之,不知何时已而不虚;
-
眦睚必报
眦睚必报:zì yá bì bào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样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,形容心胸极其狭窄。《正字通》睚眦,谓忤眂也。什么叫“忤眂”呢,忤是不正、不顺从、违反的意思;眂是视的同音同意字。忤眂就是不正视,用眼角看。从睚眦的眦也可以看到,眦是眼角的意思,中医对内眼角称为内眦、外眼角称为外眦。 推论:通常这种成语睚眦两个字应该是并列或相似的两个名词。睚眦也许分别是内外眼角的意思,古人对于这种人体器官是应该有不同的称谓的,只是我无法分清哪个是内眼角;哪个是外眼角。但睚、眦为眼睛的不同部位的名称是没错的。当然也许睚是眼中间、眦是眼角,不过根据《正字通》的解释这样的推论不是十分准确。 -
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
匈奴来请和亲,天子下议。大行王恢,燕人也,数为边吏,习知胡事。议曰:“汉与匈奴和亲,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。不如勿许,兴兵击之。”安国曰:“千里而战,兵不获利。今匈奴负戎马之足,怀禽兽之心,迁徙鸟举,难得而制也。得其地不足以为广,有其众不足以为强,自上古不属为人。汉数千里争利,则人马罢,虏以全制其敝。且强弩之极,矢不能穿鲁缟;冲风之末,力不能漂鸿毛。非初不劲,末力衰也。击之不便,不如和亲。”群臣议者多附安国,於是上许和亲。